| 耳鼻喉科小百科 | 家醫科小百科 | 預防保健服務項目 | | |
家醫科醫學小常識 | |
發燒 | 發燒一般是指體溫高於正常的狀況。以耳溫為準的話,是指超過攝氏38度。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細菌或病毒等微生物的侵入與感染。身體為了作戰,提高全身的戰備環境:升溫以增加代謝,以及抑制微生物生長。其它發燒的可能原因,包括了部分藥物或抗生素、癌症、痛風、自體免疫疾病等等。 發燒時的症狀包含發抖或顫慄,流汗、倦怠及全身又紅又熱,還有心悸、食慾不振,嘔吐,腹痛,皮膚的乾燥,水及電解質的不平衡,頭痛,頭暈,精神不振,熱痙攣,嚴重甚至會出現意識不清的狀況。 治療需給予足夠水分補充及營養支持,若體溫超過38℃可給予口服退燒藥降溫並積極評估發燒原因。 |
流行性感冒 | 流感病毒主要分為A、B、C三型。其中A型最容易造成全球的大流行,一旦遭到目前所流行的感冒病毒感染,即可侵犯入身體而出現症狀,尤其是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老年人、或原本即已患其他疾病者,導致體內器官機能的惡化,產生足以致命的危險。 流感病毒主要藉飛沫傳染,咳嗽、噴嚏是散播方式,口鼻分泌物是感染物。所以應勤洗手(尤其是外出後),儘量避免以手接觸口鼻。 當感染流行性感冒時,通常最主要的還是症狀治療、保持體力、飲用大量的水分並儘早就醫,萬一身體有不良變化時,能夠及早獲得適當的處理。 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有何不同 一般的感冒是指「鼻感冒」,對人體的影響通常只限於呼吸系統。所有徵狀都與鼻有關,如鼻涕、鼻塞和喉嚨痛、咳嗽、甚至發燒等。一般數天後便可痊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致。流感徵狀影響全身,包括發熱發冷、出汗、全身酸痛、頭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咳嗽、鼻塞等,嚴重時會引起肺炎及其他併發症,可以致命。 |
高血壓 | 高血壓是當在靜止狀態時量度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90毫米水銀柱(mmHg)。百分之九十五的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可能由於遺傳、體質與後天環境等因素引起身體內小動脈阻力上升的結果;其餘百分之十屬於續發性高血壓,與內分泌,腎上腺之異常等因素有關。 持續的高血壓會促使血管受傷,時間一久,血管容易硬化,使血管之血流量減少,患者易有頭疼、暈眩、耳鳴、失眠、心絞痛、心悸、肩膀酸痛僵硬等症狀。 長期持續高血壓對於腦部、心臟與腎臟均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 高血壓的治療若為體重過重者應減輕體重及飲食控制。經過一段時間觀察,飲食及運動均無法使血壓改善時,應該遵從醫生指示定時服藥,控制血壓。而且高血壓藥物種類繁多,作用機轉各不相同,醫師會選擇適當藥物,千萬不要自行購買藥物服用。 |
糖尿病 | 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由於體內胰島素的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紊亂。第二型糖尿病常見於四十歲以上,伴隨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 常用診斷以空腹八小時血漿葡萄糖濃度等於或大於126 mg/d(至少二次以上)為標準。糖尿病常見的症狀包括小便次數增加、口渴、飢餓、疲勞、體重減輕或傷口無法癒合等等。若未適當治療可能會影響身體多種器官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粥狀動脈硬化、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腎衰竭、週邊神經血管病變、糖尿病足、昏迷等。糖尿病的控制有賴於飲食、運動、和藥物三者之間的互相配合。 |
高血脂 | 指血液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任何一種或二種在血中之濃度上昇。以目前的標 準,總膽固醇理想值應小200mg/dl,三酸甘油脂理想值應低於150 mg/dl。高脂血 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因子中重要的一種,若能好好控制血中膽固醇量,則可有效降 低冠狀動脈硬化症的發生率。治療是以飲食控制及運動為主,再加上藥物的治療
,而達成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
痛風 | 痛風是由於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尿酸排泄受阻,導致有過多的尿酸鹽沉積在血液及組織中(以關節處為主),而引起腫痛的病症。它所侵襲的部位以足部的大腳趾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踝關節、足背、膝關節,甚至全身各處關節皆有可能受到侵犯。痛風患者主要是靠藥物來幫助尿酸的排泄或抑制尿酸的生成,低普林飲食為輔助之法,但也輕忽不得。 避免含普林的食物,以避免促成高量尿酸,此類食物如:魚、內臟、肉汁、沙丁魚、貽貝、蘆筍、乾豆、扁豆、白花椰菜、菇類、燕麥片、蝦貝類、菠菜、全麥麵包、酵母菌、肉、雞、鴨等。 另外補充大量水份,可幫助尿酸排出體外,也可避免痛風引起的腎結石。急性發作時可使用具消炎性的止痛藥予以症狀治療但仍需長期控制及追蹤尿酸。 |
B型肝炎 | 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為陽性者,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亦即血液中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存在。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尤其是進入血液內,對B型肝炎沒有抵抗力的人,就可能受到感染。慢性B型肝炎的病人大都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且即使感染B型肝炎病毒,如果是健康的帶原者,那麼肝功能檢查可能是正常的。但若有急性B型肝炎或慢性B型肝炎的急性發作則可能有明顯的症狀,如:黃疸、胃腸不適、食慾不振、倦怠、右上腹部疼痛、褐色尿等。
|
急性腸胃炎 |
腸胃道的黏膜遭受細菌、病毒、桿菌的侵入,造成腸黏膜及胃黏膜的發炎,這種炎症發生原因,大部分是食用不清潔的食物或者污染的水,或飲食的製作或用具不清潔,以及烹調者的衛生習慣不良所引起的夏季常見疾病。症狀有肚子痛、腹脹、噁心、嘔吐、解多次的稀便或水便。
|
胃食道逆流疾病 | 胃食道逆流疾病症狀包括有有胸口灼熱感、打嗝、噁心、嘔吐、胸口悶痛,以及胃酸逆流。此外,用餐急快或過飽也會造成胃食道逆流疾病。典型心灼熱感症狀通常發生在飯後,尤其是在躺下來或腹部用力時會特別顯得嚴重。
|
氣喘 | 氣喘病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呼吸道氣流受限病變,它是經由外在或內在的刺激因素,如過敏原,病毒感染,吸菸等原因刺激呼吸道產生慢性氣道炎症,臨床上會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喘鳴音,尤其是半夜或凌晨更為明顯,急性大發作時可導致嚴重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氣喘的危險因子包括病毒感染、過敏原如塵蹣、有皮毛脫落的動物(如貓狗)、蝦子、螃蟹、蟑螂、花粉、黴菌、香菸、污染的空氣、氣溫急速變化、運動、劇烈的情緒反應、刺激性化學藥品、油漆、藥物 (如阿斯匹林、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等都是會造成氣喘惡化的因素。 治療原則包含盡量避免危險因子的暴露、生活環境的改善及適當的使用藥物。 |
過敏性蕁麻疹 | 蕁麻疹是指在皮膚上發生紅色鼓起且會癢的疹子,基本上也是一種過敏反應。若斷續發作小於六星期內稱為急性,若症狀發生大於六星期則為慢性。典型的症狀為全身散布的不規則膨疹且會全身發癢。
|
異位性皮膚炎 |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過敏性疾病,皮膚對癢的耐受性較別人差,常為陣發性發作,特別是夜裡更加嚴重,患者通常會併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等問題。有70%可以問出家族史。
|
水痘 |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經由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染所引起的。水痘約在出疹前4天至出疹後5天為傳染期,其傳染性很強,得過後則終身免疫。症狀治療最為重要,主要針對止癢,必要時使用局部或全身性止癢劑及鎮靜劑。口服acyclovir可在出疹24小時內給予病童,可縮短病程,減緩發燒程度及出疹子的數目及時間。感染水痘的孩童不可使用水楊酸類的退燒劑,因為使用水楊酸劑可增加得到雷氏症候群的危險性。盡量避免抓搔引起的傷害,應讓病人帶手套或剪短指甲。每天更換衣服及內衣褲和洗消毒浴可減少續發性細菌感染的機會。
|
手足口病與腸病毒感染 | 腸病毒好發於溫暖的夏末秋初時,以幼小的嬰幼兒為主要的侵犯對象。腸病毒的散播途徑主要為口沫及接觸傳染;一般腸病毒在呼吸道口沫中可存留約一至三週,而經腸胃道的糞便排泄可達到二至三個月以上。 兒童腸病毒的感染多以無症狀的發燒為主,但部份病童也可能有燥動、食慾差、腹瀉及輕微感冒等表現。嬰幼兒由於抵抗力較差,所以遭受病毒感染之機會大且感染後極易產生較嚴重之臨床症狀及併發症。腸病毒引起的臨床疾病主要有手足口病及皰疹性咽峽炎兩大類。 |
腺病毒 | 常見造成2至10%的嬰幼兒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毒傳染病之一,好發於每年秋天以及上半年的春及初夏,容易侵犯6個月至5歲小孩,大部份由飛沫傳染,少部份由糞便接觸感染。臨床上呼吸道感染最多,一般都是發燒、咽炎為主,流鼻水、咽痛也有,常合併中耳炎,以1-5型最常見。春、初夏常會有發燒、咽炎、結膜炎等合併症狀叫做咽結膜炎熱,尤以第3型最多。至於腸胃道的腺病毒感染,則以腹痛、嘔吐、發燒、頭痛、腹瀉症狀為主,其中以40、41兩型最重要。 |
輪狀病毒 | 此病毒最常引致胃腸道的感染、急性胃腸炎,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與水樣腹瀉;雖然症狀種類繁多,但兒童多半會經歷發燒、胃腸不適與嘔吐,同時伴隨著大量水樣腹瀉的情形,有時一天多達數次,通常會持續3到9天。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通常經由糞-口途徑傳播(例如攝取遭到污染的食物與水、接觸受到污染的表面,如玩具),治療以補充水分電解質避免脫水、藥物支持性治療減緩症狀為主。
|